6.(阅读题)《墨经》上说:“小故,有之不必然,无之必不然.体也,若有端.大故, 有之必然,若见之成见也.”查阅有关资料,说明这一段文字的含义,并了解 《墨经》的内容.
拓展:苏教版必修一课本P42阅读题
《墨经》逻辑智慧:从“小故”到“大故”的生活哲学
一、墨子的“逻辑黑科技”
春秋战国时期,当各路诸子忙着“百家争鸣”时,墨子带着一群“理工男”默默搞起了“古代科研”。他们造守城器械、算几何定理,还偷偷完成了一项超越时代的成就——用“小故”和“大故”破解了因果关系的密码。
你可能没听过这两个词,但你一定经历过这样的场景:
- 想泡杯奶茶,有茶叶却没热水(缺小故),奶茶泡不成;
- 材料齐全(茶叶+热水+牛奶),奶茶必成(大故)。
这就是墨子说的“小故:有之不必然,无之必不然”(必要条件)和“大故:有之必然”(充分必要条件)。两千年前的古人,早就把“成功公式”刻进了骨子里!
二、从“造轮子”到“见物体”:墨家的硬核案例
🌿 小故:缺一不可的“拼图思维”
墨子说“体分于兼”(部分构成整体),就像轮子需要轮毂、辐条、轮圈(都是小故),少一根辐条,轮子就转不动。这和我们学习中的“木桶理论”如出一辙——关键小故缺失,再完美的计划也会翻车。
🌟 大故:全则必成的 “满格思维”
想“看见”一个物体,墨子发现需要光线+物体+眼睛+距离(四大小故),缺一个就“视而不见”。这种“条件完备性”思维,被后来的科学家发扬光大:
- 爱迪生发明电灯,试了上千种材料(补齐小故),才找到钨丝(大故);
- 现代航天火箭,每个零件(小故)的精度都影响发射成败(大故)。
三、中西逻辑巅峰对决:墨子VS柏拉图
墨子的逻辑有多超前?看看同时期的柏拉图:
- 柏拉图:沉迷“理念世界”,认为数学是“灵魂回忆”;
- 墨子:接地气的“理工男”,用“端(点)构成线”“圆一中同长”等实操案例诠释逻辑。
就像解数学题,柏拉图告诉你“答案在天上”,墨子直接递上“解题步骤”。这种实用主义逻辑,正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精髓!
四、今天我们还需要墨子吗?
当然!小到数学解题,大到人生选择,处处都是“故”的智慧:
- 数学解题:牢记公式(小故)+理清题干条件(小故)+掌握解题思路(小故)=算出正确答案(大故);
- 学习成功:课堂专注听讲(小故)+课后及时复习(小故)+主动整理错题(小故)=实现成绩提升(大故)。
下次遇到问题,试试墨子的“小故排查法”:缺什么补什么,条件齐了,结果自然水到渠成。
五、结语:让老祖宗的智慧“活”起来
墨子的“故”,不仅是逻辑工具,更是一种结构化思维。它告诉我们:
- 别把“可能”当“必然”(小故≠大故);
- 成功没有捷径,踏踏实实地补齐每个小故,才能拥抱大故。
下次喝奶茶时,不妨想想墨子——两千年前,那个戴着粗布头巾的老头,早就用一杯“完美奶茶”的配方,教会我们如何掌控人生!
附逻辑解题中的小故集成大故例:

第一道题(1):求¬p为真时a的取值范围
解析维度 | 具体内容 |
---|
核心目标(大故) | 命题¬p为真,即关于x的方程ax2+2ax+1=0无实数根 |
关键小故1(必要条件) | a=0:此时方程退化为“1=0”,显然无实根;缺此小故,会遗漏一次方程的特殊情况 |
关键小故2(必要条件) | a=0且Δ<0:方程为二次方程,无实根需满足判别式Δ=4a2−4a<0,解得0<a<1;缺“a=0”或“Δ<0”,均无法构成二次方程无实根的条件 |
小故整合逻辑 | 小故1与小故2为“或”关系(两种情况均满足“方程无实根”),整合得a=0或0<a<1 |
最终大故(参数范围) | [0,1) |
第一道题(2):求p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时m的取值范围
解析维度 | 具体内容 |
---|
核心目标(大故) | p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,即B⫋A(A={a∥a<0或a≥1},B={a∥a≤m或a≥m+3}) |
关键小故1(必要条件) | a≤m⊆{a∥a<0}:需满足m<0;若m≥0,则a≤m会包含0≤a≤m,超出集合A范围,违背“真子集”要求 |
关键小故2(必要条件) | a≥m+3⊆{a∥a≥1}:需满足m+3≥1;若m+3<1,则a≥m+3会包含m+3≤a<1,超出集合A范围,违背“真子集”要求 |
小故整合逻辑 | 小故1与小故2为“且”关系(需同时满足两个子集从属条件),联立得m<0且m+3≥1 |
最终大故(参数范围) | [−2,0) |

第二道题(1):求¬p为真时a的取值范围
解析维度 | 具体内容 |
---|
核心目标(大故) | 命题¬p为真,即“∃x∈[1,2],x>∣a∣+1” |
关键小故1(必要条件) | 命题否定形式转化:全称命题p(∀x∈[1,2],x≤∣a∣+1)的否定为特称命题;缺此小故,会误将否定形式写为“∀x∈[1,2],x>∣a∣+1”,导致后续推导错误 |
关键小故2(必要条件) | 区间最大值应用:x∈[1,2]的最大值为2,需满足∣a∣+1<2;缺此小故,无法建立关于∣a∣的不等式,无法求解参数范围 |
小故整合逻辑 | 小故1是前提(正确转化否定形式),小故2是核心(建立参数不等式),整合得∣a∣+1<2,解得−1<a<1 |
最终大故(参数范围) | (−1,1) |
第二道题(2):求p为真且¬q为真时a的取值范围
解析维度 | 具体内容 |
---|
核心目标(大故) | 命题p为真且命题¬q为真,需同时满足两个命题的真值条件 |
关键小故1(必要条件) | p为真:“∀x∈[1,2],x≤∣a∣+1”,需∣a∣+1≥2(区间最大值≤∣a∣+1),解得a≥1或a≤−1;缺此小故,p为假,不满足“p为真”的要求 |
关键小故2(必要条件) | ¬q为真:“∀x∈[1,2],y=x+a≥0”,一次函数在[1,2]单调递增,最小值为1+a,需1+a≥0,解得a≥−1;缺此小故,¬q为假,不满足“¬q为真”的要求 |
小故整合逻辑 | 小故1与小故2为“且”关系(需同时满足两个命题为真),联立得(a≥1或a≤−1)且a≥−1 |
最终大故(参数范围) | {−1}∪[1,+∞) |
